解析长虹境外成功并购欧丽安等离子
一段姻缘的成功与否,首先要看对方究竟是不是你的“MrRight”(“对先生”)。
在中国知名企业海外并购普遍水土不服的境遇中,为掌握等离子制造的核心技术及核心知识产权,2006年长虹选择坚定地走出去,2006年底并购韩国“等离子技术鼻祖”欧丽安等离子公司。
3年后,检视这起曾一度在国内外遭受质疑的跨国并购案现状:在绵阳,长虹充分利用欧丽安等离子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已建成世界上最先进的八面取等离子生产线;在韩国,欧丽安等离子工厂重获生机,年利润翻了5倍,总资产也从并购初的274.70亿韩元冲高到957.60亿韩元……突破了观念冲突、文化隔阂等重重考验,长虹与欧丽安等离子的合作实现了双赢,获得了产业界的肯定和喝彩。
回顾近年重大并购案例,长虹并购欧丽安等离子是为数不多的成功案例之一。长虹如何找到了“对先生”?
一石激起千层浪
2007年4月28日,四川绵阳,中国第一条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等离子显示屏生产线开工典礼,迎来了韩国外交通商部通商大使朴商银,韩国驻成都总领事朴铜先等中韩官员出席。
这代表了韩国政府最终对这次并购合作予以认同——此前1年,长虹涉足欧丽安等离子的消息,让韩国媒体惊呼“狼来了”,因为,中国企业总是最好的技术跟随者,一旦介入意味着该行业暴利的结束。
2004年,平板电视技术获得重大突破的国外彩电企业,低价反扑中国市场,平板电视市场占有率从10%猛增至80%,让无核心技术、无屏生产能力的国产品牌措手不及。
“不上屏就放弃电视制造”——长虹公司高层意志很坚决。而通过并购获取技术、知识产权,是缩短与外企技术和时间差的最佳选择。长虹盯上了原大宇集团旗下的欧丽安等离子公司:它1988年开始研发等离子技术,1993年开发出韩国第一台21英寸彩色等离子电视,到1998年,已实现42英寸等离子模组的开发和量产,该公司拥有300余项等离子技术专利,12项核心专利。
因为直指核心技术和专利,并购意向一石激起千层浪,来自韩国媒体、企业的反对声音不绝于耳。
暗渡陈仓
几年前,现代电子小股东联合反对旗下业务对外卖出,媒体和舆论持反对立场,结果竞购的中、美等国企业均以败走告终。
但长虹想获取欧丽安等离子技术的决心并未因此动摇。追踪欧丽安等离子产权转移历史:大宇破产后,欧丽安等离子被债权人接管,美国投资基金MP于2005年通过一家荷兰公司SteropeInvestmentsB.V.持有等离子公司的全部股权。长虹直接找上了MP公司。
MP公司几乎与长虹一拍即合。一份约1亿美元的并购方案在发展改革委和商务部同时进入审批流程。3个星期时间,政府部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支持态度完成了该项目核准和外汇审批。
2006年6月10日,长虹旗下世纪双虹与MP旗下企业签署《PDP项目双方合资基本原则》;2006年10月30日,世纪双虹投资9,990万美元并购SteropeInvest-mentsB.V 75%股权,从而间接持有欧丽安等离子75%的股权——绕道荷兰,长虹变成了欧丽安等离子拥有的300余项专利的产权人,完成了实质上的收购。
就此,长虹并购案上演了一场现实版的“暗渡陈仓”。
尖端技术完美落袋
所有权解决了,技术能否顺利转移?
此前几宗并购案,韩国企业大都采取了坚持在其本国内研发生产。
从准备并购之初,长虹就开始系统地了解韩国的相关法律、法规、风俗、文化。长虹组成技术、管理、设备工程建设等在内并购团队,并与已在等离子技术上进行了8年研究和跟踪的彩虹公司结成战略联盟,以他们的专业经验作为谈技术合作的保障。
同时,大宇破产后,经历几轮转手折腾的欧丽安等离子员工也想真正安定下来。长虹对等离子项目的规划和追求与他们的愿望产生交集,燃起了他们对合作的希望。
2006年10月31日,双方代表花了整整一个上午在10份协议书上签下5,000多个名字:在每份长达500多页的并购文书里,确立了劳动关系,技术关系等,确保了除股权以外的技术和人员的解决方案;同时,内容涉及在中国建立等离子生产线,明确韩方来中国援建的人员、时间,甚至细化到哪些人需要长期留驻绵阳,哪些人员短期支援,欧丽安在中国的生产线方面做哪些工作等等,诸多关键问题提前以法律条款的方式明确下来。同时,对欧丽安等离子的后续发展、投入及雇佣关系的保障进入并购文书,给韩方人员吃了个定心丸。
2007年4月末,中国第一条等离子屏幕生产线在绵阳动工,韩方技术人员全程参与了等离子生产线建设进程。高峰时期,超过1,000名来自等离子上下游产业链的韩国人员在中国绵阳的等离子工地上挥汗如雨,生产线在人员、技术和资金的确保下,按计划顺利地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