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底,持续了将近5年的夏普命运之争终于有了初步答案:三星、日本政府和产业协会主导的“产业革新机构”均出局,鸿海系最终取得了胜利。但是,这并没有改变人们对夏普命运的担心。
看准“夏普日子不好过”的鸿海
鸿海上一次和夏普的合作是2012年,通过资产收购,鸿海获得了夏普10代线几乎半数的产能权益:当时,夏普十代线股权结构为夏普46.5%,鸿海46.5%,索尼7%。不过,那一次鸿海的入股有一个小小的遗憾,即没有能全面共享夏普的“面板研发和技术能力”。以至于,业内将鸿海和夏普同出自10代线的面板还要“区别看待”。
2012年鸿海对夏普的投资花费为664亿日元(相当于当时的8亿美元)。核心背景是夏普2011财年创下近4000亿日元,约合46.6亿美元的历史第一亏损。结合2008年夏普600亿日元的亏损,以及太阳能和液晶面板两个夏普“未来”支柱产业的行业不景气,夏普可谓“倒霉的很”。
但是,夏普的巨亏“攻势”并未简单结束:2012年夏普净亏损额达到5453亿日元(约合53.8亿美元),再创历史记录;2013年虽然盈利1085亿日元;但是,2014年再次巨亏2223亿日元;而2015财年前三季度(2015年4-12月)夏普已经净亏损1083亿日元。对此,业界的分析认为连年不利,已经使得“夏普的家底一穷二白”。
可以说,正是夏普的亏损成就了鸿海的入主:台湾鸿海精密工业与夏普于2016年3月30日宣布,鸿海集团将向夏普注资总计3888亿日元——不过,由于夏普债务问题,这笔资金比半个月前的数字整整少了1000亿日元。这也说明,夏普的财务问题是“千疮百孔”。
和夏普“早有感情”的鸿海
人们对鸿海夏普婚姻的记忆,大多数停留在2012年鸿海对夏普10代线的救助式入股。但是这却不是二者深度合作的“第一次”。
鸿海面板事业部的主体是此前的奇美光电。而奇美光电和夏普在技术上有很深的渊源。甚至,业内称奇美为台湾夏普。在2006年前后,夏普电视热卖,而其自身产能不足,也曾授权奇美采用较为完整的夏普技术和专利生产“廉价夏普屏”。某种意义上,最开始的奇美与夏普的技术合作,才是鸿海与夏普的第一段感情。
此后,苹果智能手机业务崛起。苹果为了和主要竞争对手三星保持距离,在面板供应商选择上远离三星。同时,为了不把鸡蛋房子一了篮子里,选择日系的夏普、JDI和韩系的LG为主要面板供应商。而鸿海下属的手机代工巨头富士康则是苹果最大的整机业务合作伙伴。或者说,苹果手机事实性的成为了鸿海与夏普婚姻第二份感情的“媒婆”。
以上两点也构成了鸿海收购夏普的主要动力:获得夏普液晶技术,获得苹果手机上下游业务更强的竞争力。而夏普自2008年开始的亏损路径则让鸿海“有机可乘”。
还是“来的晚了些”的夏普鸿海婚礼
3月30日,夏普和鸿海的婚礼终于完成了最后一步准备。如果不出意外,只待资金到位、完成手续,鸿海夏普就将成为一家人。但是,这一天鸿海已经等得太久了。
一方面,从技术角度看,夏普的“液晶之父”的老本已经吃的差不多了。核心数据是2015年夏普强势的手机液晶面板的丢单——这也是2015年夏普业绩亏损的原因所在。如果夏普能够在2012年彻底向鸿海开放液晶相关的所有技术,鸿海的“技术性价值收益”将远超今日。多年巨亏,必然影响夏普的技术研发投入,同时液晶自身的高度成熟,也使得整个行业的技术差距日益缩小。或者说今日夏普的所谓“液晶技术”早已不是“独家绝技”,或者“皇冠上的宝石”,而是普通的市场货物。
另一方面,从产能角度看,夏普对鸿海的意义更多的在于“苹果要爱夏普”。而随着未来苹果手机转型OLED面板,夏普将至少短暂落后韩系企业——是不是会长远落后,也未曾可知。所以,鸿海说:投资2000亿日元,发展夏普OLED,并最晚在2018年量产。也就是说,通过夏普保持鸿海和苹果合作关系的深度,现在是一个“未必能成立的选项”。事实上,夏普在OLED的布局上已经是全球“末位”。因为,常年巨亏,实在没钱“攀登科技树”。假如没有鸿海此次的收购性救助,也许“液晶之父”真的会最终只是“液晶之父”了。
那么,鸿海为何与夏普的结合“迟迟不能如愿”呢?答案很简单:第一,夏普自己也不想卖身;第二,日本产业界一直忌讳技术性企业的外售,政府和行业协会没少阻止鸿海与夏普的合作;第三,作为另一家液晶巨头,三星也时不时的插一脚,以拖慢夏普和鸿海的整合速度。——或者说,鸿海和夏普的婚姻,一开始就是鸿海一头热,父母有意见,小三来捣乱,夏普最终“下嫁”,更多的是巨亏之下的“万般无奈”。
面对精明的鸿海,夏普还有多少命
鸿海与夏普的结合,首先是资金注入,避免夏普因为巨亏和债务危机而倒闭;第二,还是资金注入,让夏普有空间发展下一代OLED显示技术;第三,依然是资金方面的问题,鸿海要求夏普债务银行做出一定的让步——这就如同给人输血,其实质是“保命”。而在此之后,夏普如何重整旗鼓,现在恐怕还没有路线图。
甚至,鸿海对夏普的承诺也暗藏计谋:在不裁员、不分拆的承诺之外,鸿海保留有“若由于非买方因素,造成10月5日前无法完成交易,鸿海有权在3个月内,依市价收购夏普液晶面板事业,夏普须配合购併,包括取得股东会通过与第3方同意”;以及“依据夏普以往惯例,对能源解决方案事业(太阳能电池)的结构改革,和/或符合夏普股东最佳利益的事业体重组或处分”两条重要利益条款。
这两条结合起来的意思很简单:鸿海最终可能选择只购买夏普十代线,其他的不要;或者鸿海可能在夏普其他股东多数赞成的基础上,采取“关停并转拆分”等任何手段处置夏普的主要业务——即参考夏普“以往惯例”的模式,重组夏普能源、液晶面板项目。以上这两条保留条款,使得所谓“整体的夏普”,并没有得到足够安全的承诺。
无论如何,夏普现在的命运已经不被自己掌握。鸿海为夏普设计的路线图一定是符合鸿海利益最大化的路线图,而至于夏普的利益、更远的日本制造业的利益,恐不在鸿海的优先考虑范畴之内。如果夏普对此说不:夏普的巨额债务、历年亏损、所处家电,能源,液晶行业的不景气,都会轻松压垮夏普。或说,在“选择”上,夏普没有资本也没有时间“讨价还价”。
对于鸿海,最大的问题则是:为大出血病人输血容易,但是让其能自主造血和止血都很难。如果夏普的业绩不能得到很好的改善(此前,鸿海入股夏普十代线确实改善了这条线的产能利用率和收益平衡状况,但是却并没有将夏普拖出泥潭),鸿海自会面临“自身能承受多大的对夏普输血损失”的问题。这无异于,鸿海自身的“出血”。
或者说,夏普和鸿海现在达成的这份协议还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而并非夏普的“九转回魂丹”。夏普命在何方,依然是未知之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