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海/夏普大陆设厂 会威胁京东方?

佚名 2017-03-15

    日前,鸿海麾下的富士康在广州投资610亿元人民币建设10.5代8K面板生产线。该工厂预计在2019年建成,建成后可以生产8K超高清(UHD)液晶面板及相关后段产品,预计年产值超过920亿元,同时还可带动上下游上千亿元的产业链。

    其实,这是鸿海收购夏普后,将日本技术与中国市场相结合的自救之举,对于现在处于优势地位的京东方来说,鸿海/夏普在国内投资设厂很难撼动京东方现在的市场地位。

项目签约仪式

    夏普由盛转衰的内在原因

    夏普成立于1912年,业务涵盖收音机、电视、微波炉、计算器、液晶显示器等诸多领域。曾经开创日本第一台矿石收音机、黑白电视机、微波炉、家用电视机、液晶屏摄像机。当年,夏普推出的1 bit Sigma-Delta音频放大器技术产品颇为亮眼。在2001年还推出液晶电视“AQU-OS”。因此,夏普对于日本来说是家电行业的标杆,是日本人民的骄傲。

    正是由于夏普特殊的地位,在夏普被鸿海收购的新闻曝光后,有日本网友表示:“日本之耻”、“宁愿夏普破产”。从日本网友的表态中可以看出,不少日本人对夏普可谓“爱之深,责之切”。

    在2007年,夏普销售额达3.4万亿日元(约0.2万亿人民币),纯利润有1019亿日元(约61亿人民币)。但到2012年,夏普却遭遇了股价缩水近30%的悲剧,在2015年结算中,财政赤字更是高达2223亿日元(约133亿人民币)。在2016年更是不得不卖身鸿海谋求生存。

    夏普之所以有如此际遇,一方面在于日本企业的通病,以及日本国家和社会的先天不足;另一方面也和自身决策失误以及中国、韩国的竞争者崛起有关。

    由于日本明治维新,以及二战后美国对日本清算不彻底等历史原因,日本形成了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相结合的三菱、三井、住友、富士、三和、劝银六大财团。这些财团依旧部分延续了二战时期日本财阀的封建性和封闭性,其成员企业之间以资本为纽带,呈环状持股,依靠金融机构和传统的关系联结在一起。

    在财团体制下,公司内部体制僵化,企业在技术革新上趋于保守,重要决策犹豫不决。加上财团体制下的日企占有垄断和支配地位,可以获得垄断利益。这样一来,创新的动力就受到了抑制。而电子行业的一大特点就是更新换代周期短,在日新月异的时代,日本财团体制下保守的做法已经很难适应时代的需求。

    由于日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使其可以深度挖掘现有技术的潜力,做出很好的电子元器件,并得到诸多整机厂的广泛认可,比如华为余承东就曾经夸奖过日本电子元件,华为2016年采购日本零件的资金为212亿人民币,而且采购日本电子元件的金额逐年上升。不过这种工匠精神也很容易使日企掉进坑里,撞了南墙也不回头,而且很容易被他人采用新工艺、新技术弯道超车。

    即便是日本比较强势的电子元件方面,为了获取海外市场,日本厂商必然要与竞争对手打价格战。而在日本本土,由于财团体制和环形持股,加上部分日本人具有较强的民族情结,愿意购买价格更昂贵的日货,这直接造成日本生产的电子元件在日本市场的售价是海外市场的2-3倍,这使得很多日本电子产品价格高昂,在全球市场不具有竞争力。

    2016年,日本内阁府发布了《2015年日本老龄社会白皮书》:日本现有1.27亿总人口,约3392万是65岁以上人群,老龄率26.7%。按世界卫生组织的评定标准, 超过14%是“老龄社会”,21%以上则定义为“超老龄社会”。而在日本老龄化的大背景下,日本企业的竞争力受到了很大影响。

    日本御宅文化的兴起毒害了日本一代年轻人。福岛核事故后,日本自卫队贪生怕死,临阵脱逃。被媒体称为“福岛50勇士”中有不少是黑社会成员,还有因欠巨额高利贷而被黑社会逼迫而来的欠债者。最近更是有媒体报道,日本公司借“延长签证”把外国难民骗至福岛清理核辐射污染。

    面对中国和韩国年轻力壮的竞争对手,已经老态龙钟的夏普已经缺乏竞争力,被鸿海收购实属必然。其实,这也是这些年日本科技企业的一个缩影:

    2012年,尔必达破产被镁光公司收购;

    2013年,松下关闭上海等离子工厂,彻底退出等离子电视及面板产业。

    2014年,东京电子亏损190亿日元,被美国应材收购。

    2014年,索尼亏损1700亿日元,不得不裁员2100人。根据索尼公开财报,从2014年至2015年前三个季度,索尼公司可转债的债转股就达到1076.6亿日元,很大程度上靠卖大楼和债转股续命。

    2015年,东芝亏损5500亿日元,裁员10600人。更惊悚的是,东芝被爆出连续6年财务造假,虚报利润1700亿日元,而且涉及四大业务部门,3任社长参与其中。在不久前刚刚出售家电业务后,最近东芝又打算出售存储业务。

    为何液晶面板行业被东亚国家包揽

    目前全球液晶面板市场基本被中日韩包揽,为何面板行业高度聚集在东亚,而不是欧美发达国家呢?

    液晶技术最早应用于美国厂商RCA为美国空军的战斗机研制的显示器。不过,由于RCA已经研制出13英寸彩色显像管电视,而且在市场上居于霸主地位。于是就放弃了液晶显示技术。随后,美国摩托罗拉、AT&T、IBM等很多公司都因为低估了该项技术的商业潜力,而逐渐放弃了液晶平板显示技术开发。

    在美国放弃液晶平板显示技术开发之后,在上世纪70年代初,日本夏普买下美国RCA公司的LCD技术,随后开发出了一系列产品,并在90年代达到颠峰。在1998年,夏普的营业收入达到2280亿日元,与日本NEC、松下、三洋等公司一度共同垄断了全球超过90%的市场分额。

    由于液晶面板产业基本被日本垄断,日本以此在几十年时间里,逐渐发展出一整套产业链:日本旭硝子和电气硝子为液晶平板提供玻璃基板;尼康和佳能提供光刻机;NEC-安内华制造干法刻蚀设备;日本电工制造彩色滤光片和偏光片;大日本印刷和日本凸版印刷株式会社提供印刷设备;佳能提供镜像投影系统……一些欧美的液晶化学品、化学气相沉积设备企业也在日本设立合资公司或业务部门。

    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日本形成了一整套比较完善的产业链。

    在上世纪80年代末,三星和LG开始研发液晶技术,并持续投入巨资发展产业,同时在技术上,一方面采取各种不太光彩的方式从日本偷师,另一方面韩国企业积极从欧美和日本购买技术,或者签订交叉许可协议。

    在商业投资上,韩国企业依靠液晶面板行业陷入低谷时大规模投资建设新生产线。由于面板价格会发生周期性变动,加上建厂投产也需要一定时间,在低谷时投资建厂,当面板量产时,往往会处于价格回升的周期中。这样一来,韩国企业则乘机扩大产能,并可以在价格回升时先人一步占据主动。

    除了反周期投资之外,韩国面板产业的发展和持之以恒的高额资金投入分不开。三星的液晶业务从1990年到1997年连续亏损,其中1991-1994年间,平均每年亏损1亿美元。LG的液晶业务从1987年到1994年年均亏损5300万美元。

    正是依靠在行业低谷时期的反周期投资,以及持之以恒的巨额资金投入,韩国企业实现了咸鱼大翻身,不仅斩获了戴尔、IBM、康柏等美国公司的订单,三星和LG还在市场份额上超越了夏普。

    中国台湾的面板企业依靠购买美国和日本的技术授权,以及巨额的资金投入,孵化出了奇美电子、友达光电等企业,在2002年,中国台湾企业生产的TFT-LCD液晶面板市场份额高达34.9%,一度曾经与韩国并驾齐驱。

    但由于台湾当局的短视,以及韩国企业和中国台湾企业联合操纵面板价格坑害中国电视厂商——曾经发生在6个月时间里,面板价格涨幅达到了30%以上的情况,导致中国大陆彩电企业陷入困境。

    在此情形下,中国政府决心扶持本土面板企业发展,而中国台湾面板企业错失发展机遇期,无法进入中国大陆设厂投资。京东方、华星光电等大陆面板企业借助政策的东风迎来了高速发展期。

    在过去10多年中,京东方先后启动合肥6代线、北京8.5代线、合肥10.5代线,福州8.5代线、重庆8.5代线等一系列项目,总投资超过2000亿人民币。正是资金的持续投入和政策的保驾护航,结出了丰厚的果实。英国调查公司IHS Market于2月27日发布全球液晶版面研究报告,中国京东方的出货量占据全球22.3%,成为世界第一。

    正是由于在东亚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产业链,而且已经占据了绝大多数的市场份额,形成了规模优势。加上距离中国这个最具潜力的电子消费市场在地理上非常近,所以在液晶面板行业,在几次经济危机的洗牌下,坚持过来的只有东亚国家,已经没有什么可能把先进液晶产线迁移到东亚之外的地方。

2016年12月30日,界市显示器公司人员向郭台铭和广州市委书记任学锋介绍大屏幕超高清液晶显示器的功能。

    对中国大陆厂商影响不大

    那么,鸿海在中国建设的工厂是否会威胁到京东方等国内企业呢?

    我们可以分析一下中国、日本、韩国在面板产业上取得成功的原因。

    日本液晶面板产业的成功源自美国企业放弃了液晶显示技术的商业化,和在商业上第一个吃螃蟹,以及凭借此优势实现在技术上的领先,并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产业链。

    韩国和中国台湾能够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高额资金的持续投入,以及美国在对自己的几个马仔之间玩平衡,特别是日本试图在经济上挑战美国之后,美国通过出售技术和授权等方式,扶持韩国和中国台湾科技产业削弱日本。

    中国大陆京东方等企业的成功源自中国政府的政策保护、持续的资金投入和庞大的中国市场,以及中国大陆几十年如一日的技术积累和人才培养。

    可以看出,要想实现成功,要么抓住机遇第一个吃螃蟹,并乘机建立起比较齐全的产业链。要么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技术,并硬抗亏损持续多年高额投资。要么坐拥全球最大电子消费市场并且获得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扶持。

    鸿海收购夏普,然后在中国大陆投资建厂,本质上是将用鸿海的资金+日本的技术+中国的成熟电子整机产品产业链+优质劳动力+中国市场结合起来,但这也存在一个缺憾——夏普到中国设厂后,虽然贴近了中国市场和中国整机制造商,但和上游企业的距离与中国面板厂商无异。

    而在资金上,单单一个鸿海还是无法和背靠政府的京东方相提并论的,在政策扶持上,政府或多或少会对京东方、华星光电这样的企业予以一定扶持。

    就技术上说,中国面板产业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整个产业链不如日本,在液晶材料、偏光片、玻璃基板、彩色滤光片、背光模组、驱动IC等上游器件上无法实现全部国产化替代。但在面板生产制造上,国内企业无论从技术上还是在市场份额上都是非常具有竞争力的。

    虽然夏普在技术上有不错的底蕴,但不具有扭转乾坤,大幅改变市场份额的黑科技,不少技术都是类似于提升20%的成本同时增加2%的性能,这种技术对于商业竞争来说没有太大意义。

    相比之下,京东方就拥有全球业内年新增专利申请量、产品首发覆盖率、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面板市占率、高性能超大尺寸产品市占率、毛利率五个全球第一,没有一定技术实力,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

    换言之,在资金、政策上鸿海/夏普相对于京东方处于劣势,在技术上,夏普的优势并不大,而且无法转化成商业上的优势。在市场份额上,夏普相对于京东方也是处于很大劣势。

    而面板产业恰恰是非常注重产能规模和市场份额的行业,更高的产能可以获得更低的成本,拥有更加雄厚的资金就能扩张出更大的产能,而庞大的市场份额可以消化产能,实现资金回笼,并拥有更加雄厚的资本去扩张产能和研发技术,进而进一步降低成本,提升利润,提升技术实力,而这又可以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最终实现良性循环。

    因此,在技术差距相对有限的情况下,土豪玩家可以依靠土豪打法平推竞争对手,而这就是京东方这些年崛起的秘诀。

    目前,国内面板行业的龙头老大是京东方,出货量占据全球22.3%,随后是韩国LG(21.6%)、台湾友达光电(AUO,16.4%)、台湾群创光电(Innolux,15.7%)、韩国三星面板(9.9%)。在已经位居出货量榜首的情况下,加上中国政府的政策和中国市场的潜力,在面板行业中,京东方的发展势头良好,日韩企业已经很难打压京东方崛起的势头。

    中国国内已经有京东方和华星光电这样的巨头,而且京东方和华星光电的10.5代线和11代线在投资金额上只是略逊色于鸿海,在量产时间上还略早于鸿海在广州的工厂。加上韩国厂商的挤压,鸿海在大陆的工厂对中国大陆厂商来说威胁比较有限。相比之下,鸿海/夏普怎样在中韩厂商的围攻下求得立足之地才是郭台铭的当务之急。

分享到:
大家在说
发表评论
推荐阅读
众厂商齐发力 2017年8K电视高调来袭众厂商齐发力 2017年8K电视高调来袭作者:雾里看花  17-03-15
夏普将于夏天“重返”投影机市场作者:pjtime资讯组  17-02-21
夏普送特朗普70亿美元大礼,这事靠谱吗夏普送特朗普70亿美元大礼,这事靠谱吗作者:pjtime资讯组  17-02-15
投影 | 智慧家庭 | 商显 | 信号处理 | 会议/监控
电话:010-82755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