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从网络低谷到信息高地的“大”机遇
在信息产业中,教育行业的发展非常有意思:教育行业是最早引入信息化的,但是又在很长时间内由于种种原因成为了社会信息化过程的低谷。而随着国家教育信息化行动计划的不断升级,教育信息化又呈现出高速爆发的趋势。并将在未来几年,成长为一个更大的投资金矿。
低谷也是她,爆发也是她:背后的逻辑
最早应用信息化系统的行业有三个:军队、金融和教育。其中,军队、金融一直是信息化的典范行业,但是,在教育行业,信息化长期被放置在:办公工具、科研工具和计算机教学三个狭窄的圈子里。
2010年前后,我国基本实现宽带网络的全覆盖。农村地区,有年轻人的家庭大多数也购买了个人电脑。网络资讯、游戏、购物和社交等四大功能融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那时全国超过半数的小学在网络覆盖学校、网络进入班级、网络与学习应用,多媒体教学的结合上还处于“零覆盖”。——这种巨大反差也是国家提出“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教育信息化战略背景。
为什么教育在很长时间内,在学校教学、尤其是中小学教学领域的覆盖程度一般呢?这与教育产业的特殊性有紧密关系:1.从投入看,教育主要靠政府资金,资金瓶颈制约了教学对网络升级的快速投入。2.从应用形式看,教育应用都是“规模化”的,也就是教育信息化不可能小打小闹,一定是以顶层设计为中心的框架。3.从消费者、家长的价值理念看,网络+PC长期等于游戏上瘾,成为阻碍网络教育概念普及的一大“软瓶颈”。
在过去数年的时间内,国家通过资金投入的支持,基本建立起班班通层次的教育信息网络,解决了教育信息化的第一和第二个瓶颈。同时,智能手机的普及,让电脑从家庭为单位拥有,变成个人为单位拥有,担心网络成为游戏代名词,进而影响学习的“家长思维”被更充分的技术普及打破:事实上,靠限制接触网络,达到阻止网络负面作用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家长和学校已经彻底接受“以正面利用和引导”为中心的“学生上网”时代的到来。
在以上重大社会变化的基础上,2018年国家教育部进一步提出“教育信息化2.0”计划。如果说,此前的种种努力,是解决了基础平台的有无问题,那么未来的“2.0”版本就将大力解决如何在教育行业中用好“信息化”的问题。这必将促进教育信息化在“广度”和“深度”上的新革命。
从广度和深度层面,把握教育信息化新时期的机遇
教育信息化2.0主要面对目前教育信息化的“痛点”而提出。从行业发展看,信息化可视为多媒体化的升级版——此前很长时期,信息化过程侧重于“硬件投入”,简单说就是“每个教室都有多媒体,然后用网络将他们连接起来”。从产业层面看,这带动了教学显示与交互设备近4倍的增长。
所以,很多人将此前的教育信息化视为“多媒体+”,而不是“互联网+”:以多媒体为中心,而不是互联网为中心的特点,使得教育信息化并没有落在“应用”这个核心价值点上。这也是未来信息化2.0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方面,信息化的核心虽然基于基本的硬件条件的具备,但是却更依赖“内容体系”的推动。例如,社交、购物、游戏等内容,才是推动智能手机、PC等产品普及的因素。教育行业的信息化,也不会例外。所以,建设统一的互联网+教育平台成为教育信息化2.0中最基础的部分。
另一方面,教育信息化的应用主体应该是学生,而非教师。人人拥有网络学习空间,成为教育信息化2.0的覆盖标准——从班班通到人人通,是信息化网络用起来的最后一道门槛,也是最关键的一道大门。
同时,在人人通的教育时代,教学信息化应用一定不再局限于有限的教室空间。这就让数字校园全覆盖,以数字校园为基本入口和载体的学生人人通服务管理体系的建设成为“基层教育信息化的枢纽点”。
以上这些方面,形成了“大平台”(比如县级平台)、“人人通”、“数字校园”为特征的“教育信息化2.0”版本。这些特征点,其实不是“新事物”。在教育信息化的早期,一些先进地区和学校,已经实践出众多的有效经验。教育信息化2.0的意义,更多在于将这些局部的试点经验,变成全国的普及品质。
对应于行业企业而言,即是此前“稍具雏形的教育信息化服务商”,已经有机会成为为“全国规模的”教育信息化供应商;同时,也意味着以显示和视频设备为终端、云服务为节点的教育信息化“产品企业”,将迎来又一轮“规模化”的增长。
抓住教育信息化又一轮的爆发机遇
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水平提升”,必然意味着“支撑教育信息化的软硬件和商业模式体系的”高质量发展。
例如,在智慧校园建设的过程中,计算设备、智能监控设备、数字化的学生和班务管理设备、学生学习情况智能分析系统等都有巨大的市场机遇。在信息化教室的发展中,出于“网络交互”的需求,“双大屏多媒体教室”会成为标配、录播系统会大量普及、专递课堂会从“样板工程”变成普及工程。——这些方面的变化,在“屏”的领域可能意味着翻番性的机遇,在录播和录像设备领域更会意味着数倍的增长机遇。
再例如,传统的教育信息化中,设备采购是“重点中的重点”。未来的教育信息化2.0“服务采购”会成为最大的投入方向之一。包括统一的教育信息化大平台所需要的内容、软件、云计算和存储等会分配到众多资金资源。且这方面的投入具有以下两个特点:第一,长期性,每年都会产生服务成本;第二,规模化,不再是几个教室、几个学校的投入,而是要有计划、顶层设计的在一个地区,例如一个县实现这样的信息化应用体系。
教育信息化服务这些特点,会让此前传统的“产品渠道商”失去市场价值,进而由综合的教育信息化服务商品牌填补市场需求。这是教育信息化从设备市场到服务市场的升级。同时,伴随教育信息化的规模性,超过县级财政的“一次性能力”,教育信息化的PPP化、金融化也会是题中之义。未来,会大量存在政府直接向企业采购整套的教育信息化服务,并以PPP的形式实现的教育科技产业的商业模式重构。
对于教育信息化2.0的畅想,甚至还可以包括更为丰富的内容:例如电子课桌、电子书包、教育延伸到家庭之后的“居家设备与服务”市场等等。网络无处不在、信息自由流通,这一理念下的教育市场变革将在广度和宽度上超过此前“多媒体+网络”模式的数倍。
总之,教育信息化依然处于高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之中。从产品科技到商业模式都并非处于“稳定状态”。这既是教育科技行业的机遇,也是这个行业的参与企业面临的风险。如何把握教育信息化进入“提高应用质量”的新需求阶段的特点、如何构建满足“人人、时时、随处”的教育信息化应用供给,成为行业企业的首要战略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