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创星天使轮项目「中科光电」完成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创星Portfolio
近日,中科创星天使轮项目「西安中科光电精密工程有限公司」完成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本轮融资分别由东方嘉富、盐南兴路产业基金、上海众合、风润智能、宁夏正和等共同投资完成,资金主要用于技术研发和产能扩张。
随着新技术革命发展,制造业生产组织模式在经历从工业3.0到工业4.0的快速进化,工业4.0时代正在拉开帷幕,智能机器人在这一进程中扮演基础性推动力量。
以信息化为特征的工业3.0时代,计算机、互联网以及面向大批量生产的可编程式机器人得到规模化应用,解决了大批量产品高效自动化生产(单一型号、标准化、流水线)的问题,因此,可编程式工业机器人在汽车制造、3C电子等大规模生产领域大放异彩。
工业4.0是智能化时代,是机器人技术下一阶段的发展机会,其特点是智能机器人全面接管人类生产工作、实现万物互联。工业4.0需要解决物料不确定、生产环境不确定、客户需求不确定条件下的自主作业和无人化生产问题,其技术挑战和产业发展进步的规律决定了,作为主导工业4.0发展的基础设备,智能机器人在技术能力上首先需要适应高端制造/特种/危险任务中多品种、小批量定制生产作业任务,行业特性也能为智能机器人进步升级提供足够的经济支撑。
▲图片来源:中科光电
工业4.0需要处理大量的不确定性,因此要与周围环境深度互动,而对于“具身智能”的研究有望开启机器智能的新阶段。“具身性”的概念起源于认知心理学,指生理体验与心理认知之间有强烈的联系。生物(包括人)在智能发生及进阶过程中呈现显著的具身性特点,即认知和智力活动不是头脑的孤立计算,而是头脑、身体和环境的自适应交互作用。“具身智能”强调智能体可以像生物体一样,通过感觉器官获取物理世界的真实反馈,通过反馈进一步让智能体优化使其更“智能”。
▲图片来源:中科光电
视觉是人类对于复杂信息采集和处理最为主要和高效的感知方式,当人类在解决工业场景的柔性生产问题时,首先通过视觉观察,把物理空间要解决的现实问题转换到认知空间,在认知空间进行计算、思考和推理形成解决方案,然后通过手臂或工具作用于物理空间,完成“感知-认知-规划-执行”的闭环。
反观机器智能,在感知层面,目前3D相机等视觉信息初级感知技术已较为成熟,但是在机器认知环节尚未形成突破,导致规划和执行层面与感知层面脱节,所以目前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大多局限于用专用机器(专机)方式处理特定的问题。在机器认知层面,核心是让机器能够理解、处理对象感知信息的含义,建立物理空间和认知空间的对应关系。
2013年,西安「中科光电精密工程有限公司」在中科院西安光机所和中科创星的支持下成立,核心技术团队源于中国科学院。公司依托2016年科技部重大专项课题的牵引,以具身认知理论为指导,采用现代数学理论方法,构建了一种全新的智能理论架构,借助立体视觉传感手段,解决了任意人造立体对象的精细视觉识别问题。具身智能架构让物理空间和数字空间构成相互唯一的映射,使机器在不需要数据训练的情况下能够“理解”物理空间中的物体对象、以及对象精细特征的含义。基于具身智能的技术突破,形成了特有的智能机器人解决方案。
公司聚焦高端制造、军工、核/生/化/危等高端应用领域“精确测量、智能识别、精密控制”的迫切需求,以视觉智能重构机器人基本技术架构,使机器具有拟人化的思考和操作规划方式,让机器在面临物料不固定、生产环境不固定、客户需求不固定的情况下进行自主识别决策、自主移动、自主规划和操作执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柔性生产和智能作业。经过六年多的理论探索和技术攻关,公司自主开发的智能焊接机器人在建筑钢构行业率先实现了产品落地,并根据核、航天、军工的需求,承接多款特种环境下智能作业机器人系统开发项目。
船舶、锅炉、重工装备、基建钢构焊接是典型的小批量多品种的柔性生产场景,离散加工、产品SKU多、前序组对误差大、摆放位置不确定、产品批次多等特征对自动化焊接过程中的智能识别测量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另外一方面,随着我国人工红利的逐渐消失,导致焊工已经出现一定程度的断层现象,机器替人的需求异常强烈。
因此,「中科光电」首先选择大型钢结构产品焊接行业作为其智能识别技术落地的场景。在焊接机器人发展的浪潮中,二十多年来出现了几个阶段的解决方案,从最早传统示教型/在线编程型焊接机器人到离线编程式焊接机器人,再到焊缝跟踪焊接机器人,以及现阶段处于萌芽状态的智能焊接机器人,机器人智能化程度不断提升。
▲同人-WS系列智能焊接机器人工作站
中科光电」推出“同人-WS系列智能焊接机器人工作站”,采用智能视觉技术和多机器人协同控制技术,在线识别和测量待焊工件,协同控制“测量-柔性夹持-焊接”机械臂实现闭环精准作业,能够解决焊接任务中下料误差、组对误差、焊件变形、装夹位置偏差等问题,可实现无缝换产,适用于多品种、小批量钢构件生产过程中的无人化焊接作业。公司技术路线为全球首创,该技术将开辟千亿级的的市场应用,逐步引发焊接行业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