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 31日,美国公布新一轮关税战的 “对等关税”税率,区间为 10%至 41%,其中我国台湾地区被定为 20%。这一调整将显著重塑全球液晶面板行业的供应格局 ——毕竟,4.2关税措施后,台湾地区相对我国大陆,在液晶面板对美出口中曾 “占尽优势”。
美国新一轮关税战,对台面板业冲击显著
我国台湾地区面板企业友达董事长彭双浪 7月 31日坦言,受新台币升值、关税政策不明朗等因素影响,客户端本季备货态度保守,品牌厂严控库存以应对不确定性,下半年旺季效应恐不及往年,友达因此预估本季各类面板产品出货量均较上季下滑。台湾地区另一面板巨头群创也表示,受关税议题发酵及部分客户提前拉货影响,下半年面板需求将转趋保守。
具体数据显示,群创预计三季度非显示器领域及商用显示器出货量均季减约 3%,消费性显示器则估季减约 5%;友达更下修了今年资本支出目标,从原计划的 300亿元(新台币)内降至不超过 280亿元,降幅约 7%。
反观上半年,友达和群创却是 “关税战”的直接受益者:据 RUNTO统计,全球大尺寸液晶电视面板出货量达 120.5M片,同比增长 1.8%;出货面积 88.8M平方米,同比增长 1.9%。其中,群创上半年出货量约 1780万片,同比增长 5.6%,排名升至第三位;友达表现尤为突出,上半年出货量约 920万片,同环比分别增长 18.6%和 6.4%,同比增幅居全行业首位,市占率达 7.6%,较去年同期提升 1.1个百分点。
上半年我国台湾地区面板业者成长性远超行业平均水平,核心得益于两点:一是精准卡位车载显示、高端 IT面板、大尺寸电视面板等细分高端场景;二是作为全球液晶面板仅有的两大供给经济体,我国大陆与我国台湾地区在 4.2美国关税战后待遇分化 ——美国给予台湾等地区 90天 10%税率豁免,客观上增强了其面板产品的竞争力。
然而,随着 8月美国新一轮关税战正式启动,台湾面板业的竞争优势将遭遇多重冲击:其一,与我国大陆相比,对美关税优势大幅收窄;其二,此前关税豁免期内,客户通过加大备货提前透支了下半年需求;其三,美国关税战持续压制其国内的内需,导致下半年市场采购热情降温;其四,关税战扰乱全球供应链,短期内对全球经济增长、消费潜力释放产生负面拖累,直接抑制显示面板需求。
台岛内有分析认为,最悲观的情景是 20%对等关税叠加台币对美元约 12%的汇率损失,将使台湾对美出口成本骤增 32%。
正因如此,作为上半年表现最亮眼的两大面板厂,群创和友达纷纷下调三季度预期,并对下半年经营走势持负面判断。
关税战必然重塑全球面板显示格局
美国关税战在 8月的陡然升级,对全球经济预期形成显著冲击。对此,需澄清两个认知误区:一是认为美国关税战是短期行为 ——这忽略了特朗普政府 4年任期的时间跨度,以及美国恢复制造业的战略愿景和统治阶层愿为此付出代价的共识;二是认为美国会对盟友 “手下留情”——这忽略了美国关税战是基于经济竞争而非意识形态的逻辑本质,也忽略了美国新一轮对外收割中,盟友 “更易收割且体量足够(用网友的话说,美国盟友才是膘肥体不壮并缺钙的最好靶子)”的现实。
整体而言,美国关税战具有 “长期性、对各国和地区的平等性及不可逆性”,其核心逻辑是基于全球经济利益的考量(尤其是短期平衡贸易逆差、针对美国主要工业部门的竞品对手打击等需求)。这决定了其对全球供应链(包括液晶显示产业)的影响将是长期且战略性的。
液晶面板产业的自身特性,也强化了关税战的深层影响:一方面,它是典型的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能密集型行业,头部企业资产规模多为千亿级甚至数千亿级;另一方面,作为成熟产业,它对规模效应、产业链成本控制、上下游协同的依赖性极强,制造成本在竞争力构成中的占比远高于一般科技产业。
这些特性使得我国大陆液晶面板产业链 “被动搬迁难度极大”“域外新建竞争产线难以形成成本优势”。同时,美国新一轮关税战 “欺软怕硬”的特征,也将助力我国大陆液晶面板业在对美竞争中,逐步构建相对台湾地区更有利的地位。
从全球竞争格局看,台湾地区在世代线先进性、技术创新强度、产能规模效应等方面已显落后。若不能在美日韩欧所谓 “友好市场”中获得非市场性与非经济性竞争优势,其与我国大陆企业的全球竞争将愈发艰难。
“美国关税霸凌很可能成为打破两岸液晶面板产业既有微弱平衡的关键变量!”行业人士指出,国内外显示产业既要聚焦科技创新的制高点,也要正视全球产业链在自由市场贸易逻辑面临重构的背景下的 “非行业性重大冲击”,从而在风险中寻机遇,实现进一步做大做强。
动荡和混乱时代,做大做强自己是关键
“曾有观点认为台湾液晶面板业的最大优势是可以‘赴美国建厂’,但富士康美国 10代线项目的遇挫,似乎已让这条路走到尽头。”一位业内人士直言,短期看全球液晶面板的竞争核心仍在两岸之间,美国、印度的建厂计划未必具备经济性。根本原因在于,在 “显示技术加速迭代”的背景下,投资液晶面板新线并非 “技术趋势层面”的最优选择。
事实上,液晶面板行业的玩家正持续减少,巨头重组成为主流趋势。例如,上半年京东方入股彩虹光电、华星光电完成对 LGD广州基地的并购;此前专注中小尺寸的深天马,借助厦门 8.6代线推出 50 +英寸大屏产品拓展市场;京东方、华星光电则通过优化既有产线效率、挖潜增效,储备低成本扩张的产能,以应对大尺寸电视和商显需求的快速增长。
与此同时,我国大陆针对液晶等半导体显示需求的玻璃基板自主化项目加速投产,正逐步打破美日企业的供应链垄断。可以说,过去 5年,全球液晶显示及上游产业链中,唯一呈现明显扩张态势的地区只有我国大陆 ——这一趋势充分证明,我国大陆面板企业的领先优势已通过全球市场的检验。
除规模优势外,我国相关企业的创新投入也持续加码。例如,惠科股份 2022-2024年研发费用率分别为 5.27%、3.69%、3.5%;同期京东方超过 6%,深天马更接近 10%。在 8.6代 IT OLED产线中,已开工的三条中,有两条来自我国大陆;印刷 OLED项目全球仅 TCL华星实现量产;Micro LED领域,TCL华星、维信诺、惠科、京东方均有重兵布局,不断推出世界首发产品。
“规模优势与前沿高地,是显示面板企业在全球经济因美国贸易逻辑重构而陷入混乱时,保持竞争力的两大支柱。”以此为基础,将全球供应链的重塑浪潮,试做新一轮周期的催化剂,通过长期的产业实力较量、进一步的全产业链布局、持续的技术创新与规模效应、全面的全球市场,细分地区市场拓展,我国大陆面板产业不仅能抵御关税战的冲击,更将在全球显示格局中占据愈发核心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