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系統說話:林豫聲用技術讀懂環保包裝的“全生命週期”
初夏的廈門,空氣中帶著些許潮意。在廈門友明包裝制袋有限公司的技術展示區,一組模擬運行中的流程面板吸引了參觀者駐足。大螢幕上不斷跳動的數據,標示著一個生產環節的動態能耗曲線。林豫聲走到螢幕前,調出系統控制臺,簡要演示了一下路徑優化功能,介面之間的數據流像地圖般清晰。他輕輕道:“系統最初是源於我們看到行業裏太多不透明、不連續的問題……”
環保包裝從不缺關注,但在製造端長期缺乏結構性的解決方案。林豫聲直言:“過去十年,大家都在談材料、替代物,但回避了成本壓力和流程剛性這個核心問題。”他的觀察並非空穴來風。在企業接連面臨“雙碳”政策收緊與綠色認證門檻上升的背景下,不少中小包裝製造企業陷入“兩難”:要環保,就要增加成本;要控成本,又容易犧牲合規。
這一行業悖論,恰恰催生了他的技術路線。
2020年10月,林豫聲自主開發完成“基於全生命週期的綠色包裝材料選型與生產決策支持系統V1.0”,同年12月正式登記軟體著作權。這一系統的核心,是將包裝材料的性能指標、成本構成、碳排係數、工藝適配度等數據整合入統一模型,幫助製造商在開發初期即做出綠色決策。“很多人以為選擇環保材料是憑直覺,我們讓它成為一個計算結果。”林豫聲強調,“只有將材料從生命週期角度建模,企業才能真正量化環保帶來的真實成本。”
這套系統自上線以來,已被多家企業部署試用。根據內部評估,企業在新產品設計階段的選材效率提高近40%,同時減少了20%的試錯成本。“從感性環保,變成理性管理”,一位合作客戶在回饋中這樣評價。
2021年,林豫聲又進一步提出將生產流程本身“可視化、動態化”。這一理念最終落地為“基於數字孿生的環保包裝生產流程動態優化平臺V1.0”,於當年10月開發完成,11月正式發表。這一平臺采用虛擬建模與即時數據同步技術,實現了對設備運行狀態、能耗波動、排放節點的精准追蹤。更關鍵的是,它具備自動優化建議功能,能根據歷史運行數據調整生產策略。
“有一位合作企業,通過這套平臺,在不增加任何設備投入的前提下,將單位產品碳排放降低了12%。”林豫聲介紹時語調平和,卻難掩成就背後的分量。他說,“數字孿生真正的價值,不是仿真,而是預測和調度。”
記者追問:“當這些系統在企業內部真正運行起來時,會不會引發流程抵觸?”林豫聲笑了一下:“有,但不多。因為我們強調‘嵌入式’,系統不顛覆原流程,而是包容它,然後逐步優化它。”
這種“包容式演進”的方法論,也延伸到了他最新開發完成的系統——“基於廢棄物溯源追蹤的環保包裝閉環管理系統V1.0”,該系統於2023年12月開發完畢,並在2024年4月登記發表。從名字看,它解決的是“終端回收”問題,但本質上,是整個綠色製造鏈的閉環補丁。
“環保包裝的最大諷刺,是我們不知道它最後去了哪。”林豫聲的這句話令人警醒。新系統依託區塊鏈防篡改機制與物聯網數據采集技術,建立廢棄物從出廠到終端處理的全程資料鏈。這不僅提升了追責效率,更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環境績效的真實量化依據。
更重要的是,這一平臺與前述兩個系統實現了數據打通,實現材料-流程-回收三段鏈路的信息整合,為企業建立了可查詢、可驗證、可優化的綠色製造檔案。三套系統互為補足,構成了一個邏輯閉合的環保生產管理網絡。
林豫聲並不急於強調技術的“先進性”。在他看來,技術只是手段,關鍵是它能否解決真實的問題,推動行業脫離“口號環保”的困境。他指出,“系統的力量,不在於它多聰明,而在於它是否有能力穿透混亂的數據和流程,把環保變成每一個製造決策的依據。”
采訪最後,我們問他是否考慮將這些系統推向更廣的區域或政策層面。“當然。”他說,“如果我們真想建立綠色製造的行業信用,就必須讓技術去承接它——不是‘指導意見’,而是‘運行系統’。”
窗外天光漸暗,友明包裝車間裏燈火仍亮,生產線在數字平臺的調度下平穩運作。而在更高維度的邏輯架構中,一場關於環保製造的新範式,已悄然展開。(記者:章雅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