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LED展,业内热议“潜在危机”的可能
9月19日开幕的上海LED展,除了盛况空前的创新产品外,行业人士对LED产业发展的热议亦成为一大焦点。其中,LED行业是否会再次进入2010-2014年那样的“危机”阶段,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点。
增长减速,和技术进步的冲突
LED整个产业的增幅正在 “下滑”。研究数据显示,2019年国内市场增幅可能多年来首次下降到20%以下,且这种下降趋势很可能保持下去。LED产业整体告别高增长期,成为一种可能。而且,这种变化与“技术进步”关系巨大。
例如,行业人士纷纷对液晶背光源应用市场表示担忧:虽然有MINI-LED等高端产品诞生,但是不需要背光的OLED显示替代液晶显示的步伐依然在加快。其中,2019年将是手机等小屏幕市场的转折点。“如果在显示领域OLED最终取代液晶产品,LED背光源市场也就会消失——现在的高档背光源创新,无法挽救这一现实”。
在LED显示的另一个产品线上,mini-led不仅不具有“拯救者色彩”,还具有“颠覆者角色”——这就是小间距LED显示。假设小间距LED显示的灯珠产品,从采用300微米的LED晶体,变成采用100微米的晶体,这意味这单位晶圆面积的产能,能够提供9倍的终端产品显示需求。如果小间距LED市场增长力度不够大、超微间距市场不能如期打开,这也意味着小间距LED行业对LED上游产能消化能力的下降。
同样遭受技术进步威胁的还有LED产业的最大细分市场:照明。目前市场主流的照明器件,只是满足国家能耗标准的3级要求。假设国家强制要求满足目前的2级能耗标准,则意味着单位功率的照明产品多提供3成左右的亮度。这显然会减少上中游市场的需求。而实际上,LED照明的每瓦亮度效能拥有从目前3级能耗60流明左右,上升到最高120-180流明的创新空间。
业内人士表示,LED产业的创新成果,无论是上游的晶圆、中游的封装、下游的终端,还是竞品的显示和照明技术产品领域,一个根本性趋势就是“效率越来越高”——更高的能效水平、或者更小的灯珠尺寸的选择,都意味着上游产能相对供给的增加。这种情况下,适逢市场增幅下降,业内压力可想而知。
规模为王时代,新一轮市场集中不可避免
业内研究机构在预计未来LED行业年增幅,每年下降2-3个百分点的同时,亦预测行业集中度会平均每年提升3个百分点——且没有任何细分市场领域会例外。这种市场集中化趋势在2014年前后也曾广泛出现。
“从竞争看,头部企业才有足够的创新力”,参展上海LED展的一个小间距LED屏幕厂商如此表示。在他看来,小间距LED市场的方向有两个,一个是普及性的低价格产品——这方面要求企业具有规模优势,实现成本价值;另一方面是高端应用的系统——这方面要求企业具有配套和解决方案能力,同时能够提供更高的显示效果。
同样的道理也适合于照明市场。“城市照明、工程照明等领域,越来越需要大企业做背书”。一方面,城市照明系统采用PPP方案,需要企业拥有融资能力;另一方面,工业照明系统,对产品的稳定性要求更高,智慧控制系统的开发设计成为关键竞争力。同时,在民用照明上,品牌化、和品牌文化建设的市场价值凸显,尤其是智慧照明概念普及,对照明企业从电子产业到信息产业角色的转变形成了考验。
在业内人士看来,LED产业的竞争从没有像今天这么充分过。市场竞争的压力和技术创新的压力、市场饱和的压力同步到来,将成为市场集中化、部分品牌和厂商出清的关键。不过,业内上下游厂商对这一点的感知也有差异。
与2014年前后的市场出清和集中以“上中游为重点”不同,新一轮的市场变化是在上中游已经具有相当高集中度的基础上发生的。更由于5年来,LED市场规模已经翻番,形成了更多的终端创新企业,这导致实际“产业过剩”更多发生在终端品牌。这一轮行业整合大戏将以终端市场的份额竞争为核心。
国际形势多变,LED产业需增强风险意识
对于LED行业的宏观变化,上海LED展的参展商亦广泛提到国际贸易形势的“多变”。以美国为首的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对我国LED产业的发展将呈现不利影响。
“一方面,我国大陆LED产业的优势,不会因为25%的关税而消失;但是另一方面和我国台湾地区、韩国等LED产业界比较,这种关税变化必然带来一定订单转移”。业内人士表示,在行业呈现增长的状态下,这种影响更多的是订单地区结构的重新分配,但是一旦市场产能过剩,则意味着更为严重的竞争局面。
除了贸易关税问题之外,本土LED企业对知识产权的纠纷问题也表达了很大的关注。由于我国LED产业起步较晚,在一些基础专利方面面临时间差造成的劣势。这方面,需要我国LED企业充分发挥今天的“全球市场主导性”实力优势,通过更多的创新,实现知识产权上与国际巨头的互补,进而通过交叉授权规避知识产权纠纷。但是,这种策略对于实力一般的中小型企业而言并不适用。
总之,上海LED展上,很多与会专业人士都认为LED产业走到了一个“崭新的窗口面前”,即有技术的因素、也有需求的因素,各种变量正在造成市场竞争规则的转变。这一时期,企业需要有风险意识、未雨绸缪,一方面在技术创新上真正占领高地;另一方面在市场拓展上注重品牌价值和规模价值,以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